将本站设为首页
收藏书趣网

书趣网

首页 书架
字:
背景色: 关灯 护眼
首页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汉月虎魄记(下卷)

汉月虎魄记(下卷)(1 / 2)

楔子

曹魏黄初三年深秋,嵩山的晨雾比往年更浓。苏彦背着药篓走在山径上,霜露沾湿了他的麻布袜,每走一步,草鞋都在青石上打滑。他是洛阳城里小有名气的医者,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来嵩山采寻冬用的药材——当归要选根须粗壮的,茯苓得挖深土下的,而他心里藏着个念想:或许能再找到去年那枚嵌在松根下的虎魄。

风从松梢掠过,卷着雾絮打在脸上,凉得人鼻尖发颤。苏彦忽然听见不远处传来低低的虎啸,不像发怒,倒像困极了的呜咽。他循着声音走过去,在一片枯松林里,看见块半埋在土中的红石头——日光刚好穿破雾缝,照在石头上,泛出淡淡的红光,正是他要找的虎魄。

他蹲下身,指尖拂去虎魄上的泥土,忽然发现石头旁长着一株罕见的紫菀。“松脂化魄,虎魂护药”,苏彦心里忽然冒出这么个念头。他小心地把虎魄挖出来,揣进怀里,又将紫菀连根拔起,放进药篓。

雾渐渐散了,嵩山的峰顶露出一角青蓝的天。苏彦望着怀里温热的虎魄,忽然想起幼时听祖父说的话:“中原的物,最是通人情——西域来的石头,若沾了中原的气,便不只是石头了。”他摸了摸虎魄,那暖意从掌心漫到心口,竟像是这枚来自汉时的石魄,还记着当年洛阳城里的故事。

下卷一:嵩麓行医逢危症,碎珀轻敷显异功

苏彦背着药篓往山下走时,雾已经薄得像一层纱。快到山脚下的村落时,忽然听见茅草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咳喘声,咳得撕心裂肺,连屋前的老槐树都似在跟着发颤。

他停下脚步,叩了叩柴门。开门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,脸上沾着泪痕,见了苏彦,忙扑通跪下:“先生救救我爹!他咳了三天三夜,连水都喝不进了!”苏彦扶起少年,快步走进屋里——昏暗的茅舍里,一个中年樵夫躺在床上,脸色发青,每咳一声,胸口就剧烈起伏,像是要把肺都咳出来。

苏彦摸了摸樵夫的脉,又看了看他的舌苔,眉头皱起来:“是风寒入肺,郁结成痰,再拖下去要伤五脏。”可他药篓里的药材,多是治寻常风寒的,对付这种急症,还差一味能镇咳安神的药。

少年急得直哭:“前几日请过游医,说要用人参,可我们家哪有银子买……”苏彦心里一动,摸出怀里那枚刚挖的虎魄——去年在洛阳药铺,曾听掌柜说过,有人用虎魄碎末治过心悸,或许它也能安神定喘?

他没多想,从药篓里拿出小刀,小心地从虎魄边缘刮下些碎末,又取来半碗温水,将碎末溶在水里。“给你爹慢慢灌下去,若有好转,再告诉我。”苏彦扶着樵夫的头,让少年一点点把水喂进去。

约莫过了半个时辰,樵夫的咳喘竟真的轻了些,脸色也缓和了些,还能开口说句“渴”。苏彦又刮了些虎魄碎末,混在捣烂的紫菀里,敷在樵夫的胸口。“这石头叫虎魄,是汉时传下来的灵物,能安五脏、定魂魄。”他对少年说,指尖触到虎魄,仍能感觉到那股淡淡的暖意。

夕阳落进山坳时,樵夫已经能坐起来喝稀粥了。少年捧着一碗热汤递给苏彦,眼里满是感激:“先生的‘虎魄药’真神!若不是您,我爹……”苏彦望着怀里剩下的虎魄,忽然觉得,这枚从汉时走来的石头,又有了新的使命——它不再只是辟邪的饰物,更成了能救命的药石。

下卷二:洛城访旧征医案,青灯着录证奇能

苏彦回到洛阳时,已是初冬。他没先回自己的医馆,而是径直往城西的“济世堂”去——那里的坐馆大夫王叔和,是编撰《脉经》的名医,也是最懂“异域药石”的人。

济世堂的门帘刚掀开,就闻到一股浓郁的药香。王叔和正坐在案前给病人诊脉,见了苏彦,笑着点头:“明远(苏彦字)这趟嵩山之行,定有收获吧?”苏彦把药篓放在一旁,从怀里拿出虎魄,递到王叔和面前:“先生请看,这虎魄竟能治咳喘,我想收集些医案,把它纳入医书。”

王叔和接过虎魄,放在灯下细看。烛火下,虎魄的红光漫在案上,与他案头那本泛黄的《汉书·西域传》上“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”的字句相映。“早年间我在荆州行医,曾见一位老妇用虎魄佩饰治过孩童夜啼。”王叔和放下虎魄,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,“那孩子每到夜里就哭,谁哄都没用,老妇把虎魄挂在孩子颈间,当晚就不哭了。”

苏彦眼睛一亮:“这么说,虎魄不仅能定喘,还能安神?”王叔和点点头,从书架上取出一叠纸笺:“我这几年也收集了些关于虎魄的零星医案,你看——有人用它治心悸,有人用它治失眠,都说它‘能安五脏,定魂魄’。”

接下来的一个月,苏彦走遍了洛阳城的医馆、药铺,还去了城郊的村落,收集关于虎魄的药用案例。他见过一位妇人,用虎魄碎末煎水喝,治好了多年的心悸;见过一位老人,把虎魄磨成粉,混在枕芯里,再也没犯过失眠;还有位猎户,被熊抓伤后心神不宁,挂了块虎魄在胸口,夜里就不再做噩梦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每收集一个案例,苏彦就记在纸笺上,再用自己的医术验证——他把虎魄碎末与当归、茯苓配伍,治风寒咳喘;把虎魄磨成粉,与朱砂、琥珀(此时已区分开虎魄与普通琥珀)混合,治心悸失眠。一次次试验下来,他越发确定:虎魄确实有“安五脏、定魂魄”的功效。

腊月的一个深夜,苏彦坐在医馆的青灯下,把收集到的医案整理成册。他在纸笺上写下“虎魄”二字,又在下面注上:“主安五脏,定魂魄,治咳喘、心悸、夜啼。”烛火摇曳,映着他的字迹,也映着案头的虎魄——那枚来自嵩山的松根下的虎魄,此刻正泛着淡淡的红光,像是在为这新的记载,轻轻喝彩。

下卷三:稚子夜啼凭佩解,老妪心悸赖汤宁

苏彦将虎魄入药的消息,像春风拂过洛阳城,没过多久,就传遍了大街小巷。

最先来求药的是城南的张婶。她三岁的孙子近来总夜里哭,眼睛闭着,手却抓着被子乱挥,像是在怕什么。张婶请了好几位大夫,喝了不少汤药,都没见好。听说苏彦能用虎魄治夜啼,她揣着攒了许久的碎银子,一大早就在医馆门口排队。

苏彦给张婶的孙子诊了脉,又问了些情况,笑着说:“孩子是心神不宁,给他挂块虎魄佩饰就好。”他从柜里拿出一块打磨好的小虎魄,用红绳串起来:“这虎魄是嵩山采的,沾了松露的气,你让孩子白天戴着,夜里也别摘,不出三日,定能好。”

张婶半信半疑地接过虎魄佩饰,给孙子戴上。当晚,孩子竟真的没哭,还抱着佩饰睡了个安稳觉。第二日一早,张婶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来谢苏彦,逢人就说:“苏大夫的虎魄佩饰比汤药还灵!我家娃戴了它,夜里睡得比小猫还香!”

消息传开,来医馆求虎魄的人越来越多。有位五十多岁的李老丈,患心悸多年,一着急就胸口发闷,连走路都喘。苏彦给他开了方子,又让他把虎魄碎末混在汤药里喝。喝了半个月,李老丈的心悸竟真的轻了,还能提着鸟笼去洛水桥上遛弯。

热门推荐